路透北京3月20日 - 新冠肺炎疫情阴霾之下,全球资本市场“地震”再次撬动全球产业链恐慌。在中国正加快复工复产以恢复相关产业链上游供应的另一面,是海外疫情发酵导致的市场需求与全球供应链危机反向冲击中国传统制造业,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中国加快制造业升级、解决关键原材料技术问题的重要性。
作为最具全球化属性的制造业,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原材料进不来、制成品出不去、上下游受阻、需求疲弱,是全球产业链正在面对的挑战。如何在市场预期恶化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对冲供应链的生产风险、及时修复供应链的负面冲击?
“如果海外疫情持续恶化,也会面临停工停产的情况,所以形势不太乐观。”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路透称,中国很多中间品贸易需要从日韩、欧洲进口零部件,海外疫情使中国中游制造企业面临原材料或者零部件供应不足、形成价格性上涨。
不过,他分析,如果海外供应商能按照50%-60%产能利用率保持生产的话,对中国原材料的影响不会有太大。影响最大的还是外围市场的需求,在疫情严重的地区,会严重冲击生产和供应。
刘向东认为,一些行业的供应链不受制于单一来源的材料、可以全球配置的话,即便受到疫情负面影响但产能的恢复会是非常快的;但如果完全依赖一个国家或者垄断性地位供应商的话,那么整个供应链受到的创伤是非常大的。
从进口结构上看,中国进口产品主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矿产品。其中,最主要产品为制造业生产中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以及矿物燃料。
在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看来,全球化下产业链相互交织,本次疫情的冲击将比以往更为复杂。有不少迹象表明,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程度可能堪比次贷危机,中国各行业此次所受冲击或普遍强于次贷时期。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上周在国新办发布会表示,中国已深度融入到了全球产业链体系中,国际经济的变化对中国也一定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会认真研究并与全球各国政府加强政策沟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推进产业链的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降到最低。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直言,欧洲及美国等国家疫情的蔓延会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要看疫情持续的时间长短,以及各国携手应对疫情的效果如何。如果疫情在短期内能够得到控制,相信对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是有限的;但如果时间比较长,对中国来讲会有一定的影响。
周四,发达国家向全球经济注入史无前例的援助。欧洲成为新冠疫情新中心,感染人数激增,意大利死亡病例已超过中国。疫情已导致全球24.2万人感染,近1万人死亡,令全世界震惊,堪比第二次世界大战、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1918年西班牙流感等严峻时期。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警告称,全球衰退几乎是肯定的,“可能达到创纪录的规模。”
本周召开的中国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兼顾疫情防控和对外经贸合作,在落实防疫措施前提下为商务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保障各类经贸活动正常开展。
**电子产业的忧虑**
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的中国制造业核心优势在于组装能力强、装配能力强,短板在于核心技术、高端材料等方面。海外疫情对国内传统制造业的影响较大,以电子产业为例,上游原材料中高精度的原料多数依赖海外进口。
总部位于深圳的一家跨国电子企业高层称,尽管该集团旗下的企业已经复工,但此前的原材料库寻已所剩不多,目前国际采购压力非常大。部分上游材料可以寻求替代,但当前国际物流运输能力大不如从前,更重要的是该产业大部分核心产品对单一国家进口的依赖程度非常高。
存储器、显示面板多被用于智能手机、服务器、计算机等电子设备。他举例介绍,面板所需要芯片都是海外进口,而这些主要芯片进口国--美国、日本、韩国正是海外疫情的重灾区。
广发证券研报指出,中国从主要疫情国进口占比较高的商品主要有光学影像、医疗器械、空调、车辆及零部件、广播电视传输设备、PCB(印制电路板)、塑料制品及其副产品、集成电路(半导体)、显示接收装置及二极管晶体管和类似半导体等九个细分品类。
其中,除塑料制品及显示接收装置的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全球可替代产业链较为丰富以外,另外七个品类均属于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商品。
“如半导体领域,中国不仅仅受到上游元器件的影响,还将影响下游芯片出口,但同时日韩受到疫情的影响,本身会给中国本土厂商带来一些突围机会。”研报称。
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日前发表的一封公开信称,电子电路上下游产业链要抱团发展,呼吁相关企业以多种方式带动产业链尽快回到正轨。
**加紧解决“卡脖子”问题**
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的同时,也从另一面督促中国加快调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逐步摆脱一直依赖“卡脖子”的关键原材料、技术方面的问题,在技术环节上实现国产替代进口。
刘向东表示,企业应尽可能加强全球生产及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与备份,对冲高度专业化分工带来的单一国家供应链的生产风险,保障供应链能及时得到修复,更需要提高国内安全可靠的技术研发。
“不是说所有产业都要垂直一体化的生产模式,但产业增值链条要有所延伸。”他称,这样才能避免不受制于关键零部件产品和技术的“卡脖子”危机。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从最初的廉价外包目的地转向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中心,与发达国家间正在由传统纵向分工向纵横交错、互补与并存方向发展,但“卡脖子”短板也开始暴露。
据一位外贸协会负责人介绍,短板主要体现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光刻机、通信装备产业的高端芯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轴承和运行控制系统、电力装备产业的燃气轮机热部件等,“在这些环节上国内产业基础能力相对较弱,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中国总理李克强年初表示,要瞄准制约中国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开展攻关,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催生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增强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和新动能。无论是推动产业升级,增强产业链韧性、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还是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都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完)
审校 张喜良
2020-04-29路透华盛顿/纽约4月28日 - 据路
2020-04-29路透4月28日 - 美国纽约州州长库
2020-04-29焦点:WHO警告新冠危机中抗疫物
2020-04-29路透华盛顿4月28日 - 美国4月消
2020-04-29路透华盛顿4月28日 - 特朗普政府
2020-04-27路透4月24日 - 本周从投资者预期
2020-04-27医生称特朗普有关将消毒剂注入人
2020-04-27路透班加罗尔4月24日 - 路透对全